把握族际关系实质 引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
评罗康隆的 族际关系论
谭卫华 曾宪军
摘 要 罗康隆的 族际关系论 从民族、 文化、 生境的关系出发, 通过对族际关系中文化的调适、 互动进行理论研究, 向人们展示了一副由各民族的文化网络所组成的复杂族际关系网络图。本文认为该书充分把握了族际关系的发展规律,灵活运用体现时代性的研究方法,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有深刻的启迪, 有助于人们用发展的眼光对文化进行全新的认识, 并充分掌握族际关系的实
质。
关键词 民族; 文化;网络; 实质; 族际关系
人类自各民族形成后, 就有了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是由单个民族各自文化网络所组成, 同时又相互作用、 交错、牵联而成的。 族际关系论 作者罗康隆在阐释这种复杂族际关系时, 分析采纳, 批判继承, 并进一步开拓了文化人类学史上各学派的族际关系思想, 较好地把握了族际关系的发展规律, 同时运用前沿的人类学研究方法, 创造性地开拓了族际关系的网络模型,使族际关系这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由深奥难懂变得更形象直观,便于人们掌握族际关系的实质。同时, 面对人类社会的诸多问题,从独特的视角,提供了许多的解决方法。在当今多极化的世界里,缔造人类的文明和共同繁荣, 引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 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 充分把握了族际关系的发展规律
1、吸取了各学派理论精华。 族际关系论 作者罗康隆通过分析文化人类学史上各学派对族际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认为各学派对族际关系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经典进化论学派对理解当时族际关系的资料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传播学派具备了族际互动的观念。美国历史学派的创始人博厄斯为今天族际关系分析提供了一些基本原则, 有利于深化族际关系的理解。功能学派对族际关系的研究中也涉及到了族际互动与调适。新进化论注意到了文化与所处生境的适用,提出了双重进化思想,丰富了族际关系的理论体系。通过对各学派的理论作深入的研究, 并从中提炼出了各学派理论精华, 进行整合和归纳, 使他们能够共同地为族际关系服务 [1]。
2 、 进一步开拓族际关系理论。通过掌握族际关系的发展规律,批判性地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 作者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开拓,通过使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审视文化,认为每一个具体的民族都是靠特定的文化维系起来的人们共同体, 文化会如同生命一样,当遇到合适的环境,则自我繁殖,繁荣;当面对不利的环境时或异文化的渗透时, 文化又会在互动中调适,在调适中互动。该书作者在 族际关系论 中将族际关系作出了科学的定义: 族际关系是指人类社会针对特定的需要构建起来的个人行为系统,即也是这种不同系统之间的界面互动与调适的复杂依存与制约关系的总和。 [2]因此, 该书所探讨的族际关系其实质是一种复杂网状关系,在族际关系网络中, 包含有互为依存、互为利用、 互为制约这样一些线性与非线性因果关系。
二、 灵活运用体现时代性的研究方法
1 、 将非线性的思维方法引入族际关系理论中。恩格斯曾经指出: 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 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 [ 3]21世纪是个多元化的社会, 人类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日趋频繁, 族际关系也愈来愈复杂。文化人类学学者仅凭借线性因果关系的认知模式去认识、 研究文化和族际关系,已经变得举步维艰了, 迫切需要引进新的思维方式。作者及时引入非线性的新思维, 来进行人类文化和族际关系的研究,这种方法论为文化人类学研究多元并存的跨文化研究拓展了新的视79文史博览 理论 2006 7野。为了使这一理论更形象、 直观,该书作者凭借自己长期在西南地区学习、 工作和生活的经历,以及多次深入西南少数民族村落做田野调查的研究成果, 运用大量的国内外个案, 来阐释、 论证这种复杂的族际关系论。在族际关系理论中, 引入了非线性的思维方法,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认识族际关系由线性领域进入了非线性领域,这是族际人类学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2、 应用了文化人类学各学派的前沿理论来分析族际关系。作者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文化之间的作用原理理论, 洞悉文化与民族之间同样存在着多样性, 存在着相互适应、 调适、 耗散重组、重构等作用关系,并对文化互动的本质进行深入探讨, 认为文化互动是一个对等的持续过程, 在复杂的族际互动过程中, 每个民族或民族的联合都会经历一个文化上的耗散重组的过程。文化对外来作用在经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后, 会将自身调适到一个适应的状态,这是一个不断调适的过程, 也是民族间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的过程, 最终形成了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的族际关系复杂网络结构。
三、 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启迪
1 .有利于其他学科更快更好的发展。族际关系作为一种知识体系, 有助于人们发现其他社会科学无法涉及到的人类自身的问题, 合理地解释人们对其他学科进行研究时所遇到的例外现象, 有利于其他学科的理论进一步发展。无论是社会科学, 还是自然科学,一切的研究成果都是为全人类的发展服务,如果研究者了解和熟识人类文化学知识, 兼具族际关系理论的宏观知识, 那么他们必然会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将工作做得更好, 他们的研究成果就能更好地服务于人们。
2 .为和谐的族际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20世纪 80、90年代, 世界范围的民族问题出现了动荡不安的局面。民族意识随着 全球化 的进程和交流的增加而强化。该书作者采用科学的方法来深入调查研究这些民族关系的现状以及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因素,分析这些因素的作用及其产生的根源, 利用人类文化的互动、 调适、 制衡原理, 站在理论的高度, 指出了族际关系的复杂性,提出了改善世界民族关系的方法论, 为和谐民族观的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人类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提供坚实的民族基础。为解决人类所面对的诸多问题提供了独特的思路。当前,人口、 资源、 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制约因素。 族际关系论 探讨了族际关系与人类家园的问题,该书从族际关系的角度研究了这些这一问题,认为环境危机、 资源困境都是当今世界经济秩序统一化所派生出来的, 问题的核心是族际关系的多样化和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的调适能力没有发挥实效,文化的可调适性本身具有对付恶劣环境的能力,人们应尽力维护全球范围内多元文化的并存, 并充分发挥人类社会的调控能力,只要这种调适能发挥效能, 那么 21世纪的环境问题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同时, 认为人口危机是由于强权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 在统一经济秩序中人为地刺激了市场的扩大,带动了发展中民族人口的增长,当前的人口问题,其实仅是一连串外部生境变化诱导出的无序在人口问题上的反馈。在族际关系的互动调适中, 区域性、 局部性的问题并不足以最终制约人类的发展,人类既要看到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困难,但也没有理由为之悲观,人类的前途依然光明。总之, 21世纪的族际关系将更加复杂化, 而且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政治、 经济、 教育、 宗教信仰各个方面,人类只有高度重视这种社会现象,充分把握了人类族际关系的特质, 运用线性与非线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更加理智地对待自己, 就能克服人类所面临的困境, 人类共同的家园才能更加和谐、 平等、 美好。
注释
[ 1 ] [ 2]罗康隆, 族际关系论 序一, 贵阳: 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8
年版, 第 5, 19页。
[ 3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M ]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1年。
(责任编辑:良士)
(上接 78页 )独特的区域女性文学史锦上添花。总之, 这是一部精彩纷呈的、 独具风格的、 具有很高的学术、史料、 审美价值的湖南女性文学史。它在体例上大胆创新, 在形式上另辟蹊径,以导图方式替代传统文学史中篇章前的概说或概论,并将文字和图片对应说明, 用精辟的文字说明和精选的史料照片共同概括每一个篇章的全貌, 引导读者按图索骥, 从中形象生动地、 准确清晰地掌握湖南女性文学的发展轨迹 。这种著史尝试无疑是独具一格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朱小平女士是系统研究区域女性文学史的第一人。我在她的第一本区域女性文学史的序言中说道: 朱小平女士的 二十世纪湖南女性文学发展史 的出版, 我觉得是标志着中国第一部区域性女性文学史的问世! 为中国区域女性文学研究开了先河。这本书我想将会引起人们的关注 。自 二十世纪湖南女性文学发展史 出版以来所产生的影响就是一个明证。直至今日地域性的女性文学史仍只有她一人在辛勤的耕耘,现在她又在这本书的基础上写出了 现代湖南女性文学史 , 在更开阔的视野上更高层次地表现了湖南女性文学的实力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这真是可喜可贺的学术雅事。从这本著作的出版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朱小平女士会在女性文学研究方面奉献出她的新的力作,给我们一个新的惊喜。
(责任编辑:栖麓)
作者简介 谭卫华, 1978年生, 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 社区发展 (湖南吉首, 416000); 曾宪军, 1979年生, 湘西自治州委宣传部, 研究方向: 社区发展(湖南吉首, 416000)。